画册设计案例行业分类
+ 科技行业
+ 物流行业
+ 地产行业
+ 建筑装饰
+ 家具家居
+ 金融行业
+ 培训行业
+ 机械设备
+ 综合行业
+ 软件行业
+ 医药生物
+ 美容行业
关于六牛
联系六牛
画册设计知识
公司资讯
行业资讯

设计改变生活

2014-12-24

    餐碟上的惊喜

 
    当你整天对着同一样东西厌烦不已,你会恨不得离它远远的吧?法国插画家Todd Borka虽然也常常对他每天使用的制图软件不胜其烦,却把它变成了一款独特新奇的产品,让人不由得会心一笑。
    他的作品iPlate是一组瓷制餐碟,包含了“插入食物”、“编辑食物”、“图像大小”以及“撤销输入”四款。餐碟上面分别印有Photoshop软件不同功能界面的插画,所以当你把食物装在盘子上时,就好像在用Photoshop编辑你的食物一样有趣。
    使用过制图软件的人一定能一眼认出这些图案,你可以把你的牛排直接从冰箱里“插入”到你的餐盘,“修改”你食物的颜色让它由红变褐,如果你一不小心吃了太多薯条,你还可以轻松地“撤销”掉你刚吃掉的食物,一切就像用快捷键操作一样简单。
    Borka很喜欢使用印度墨与其他材料结合创造出与别不同的作品,iPlate就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一切皆有可能”。而就是那一点点对细节的入微观察,便足以点亮生活。

 
    人与物的对话

 
    一般认为,画册设计就是为了构想和实现某种具有实际功能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活动,这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过程,其终极目标便是造物。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社会的到来、创新形态的嬗变,画册设计正逐渐由专业设计师主导向着更广泛的用户参与模式转变,用户参与、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正一步步成为主流。
    “设计改变生活”已是老生常谈,现代设计在实现功能需求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然而如何在无数实用设计中突围而出,设计师们便需要在满足使用者情感需求上下功夫。有的设计乐于与观者玩个视觉游戏,让你猜不透它的个中奥秘;有的设计让家具摇身一变成游乐场,将玩乐融入进生活的每一个时刻;有的设计将工作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细节镶嵌其中,让人不由得嘴角上扬;有的设计则以使用者为核心,给予用户自由选择物品形态效果的空间;还有的设计将产品与休憩空间结合在一起,让身心得到舒缓和慰藉。
    任何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不会放弃对任何一个小细节小趣味的发现和雕琢。不管表现形式如何,这些设计都为了一个目的存在:打破人与物之间的界限,让人与物对话。

 
    空间迷阵

 
    还记得电影《盗梦空间》里“梦中有梦”的奇幻世界曾让我们惊叹不已,而现在,你将能体验到一个现实世界里的盗梦空间,这就是新锐设计师VivianChiu所带来的“盗梦”椅(InceptionChair)。
    VivianChiu不久前才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家具设计系,有着香港和洛杉矶两地生活背景的她擅于将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进她的设计作品中。因有着对木材的特殊偏好以及对手工工艺的沉迷,她的作品总是有着极简的几何结构,呈现出雕塑般精细的视觉观感。
    若从椅子的正面或背面方向望去,它就会如电影中那幕在塞纳河畔镜面无限反射倒映的经典场面一样,仿佛引领着观者走进一个无限延伸的世界。而实际上这是设计师玩的一个视觉游戏,椅子由10个没有椅背和椅垫的框架组成,这些框架按比例逐层缩小。椅背和椅垫上有1/2英寸到1/8英寸不等宽度的凹槽,将小号框架的榫头陷入凹槽中,便能平滑地将椅子叠加成型。
    打开Vivian的个人网站,不难发现她善于利用尺寸排列和结构拼接的方式构建出一物多变的现代家具。这位年轻的设计师如是说,当观者不能立刻看出作品的构成奥秘,她便成功了。正是这种让人猜不透的特质,让她的作品值得一看再看。

 
    互动游乐场

 
    高科技网络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发疏离,人们越来越忙,便越少时间好好地围席而坐,谈天说地。美国EmilyCarr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研究生RodrigoCaula为此设计了一款名为“玩着吃”(Eat&Play)的桌椅,让饭厅摇身一变成游乐场,以此提供一个大人小孩都钟爱的聚会场所。
    在这项设计中,桌椅像秋千一样悬挂着。秋千的吊绳使用航海专用的结实麻绳,连接着枫木桌面。为了防止吊绳断裂,设计师利用数控切割技术制作胶管套在绳索上以抵消秋千晃动的摩擦,而颜色的选择则反映了游乐场的欢乐主题。“玩着吃”给人们的就餐时光带来新的乐趣,是交友聊天的理想选择。
    游乐场本身就是人们创造出来互动交流的场所,那是虚拟社交网络无法取代的,但虚拟网络正无可避免地侵蚀着我们本来用以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也许这些倡导互动性的设计能带来一些新的改变?

 
    心随手动

 
    人有感官五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而其中触觉可谓最为丰富,最为神奇。现居柏林的韩国设计师LeeSanghyeok于他在埃因霍温设计学院的毕业展上,便展出了名为“心随手动(ListentoYourHands)”的项目。其背后的概念就是来窥探人类感官中最敏感的一觉——触觉。人们如何赋予看似无生命的物件以活力,如何与身边使用著的家具产生情感联系,如何用触觉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都是LeeSanghyeok努力用设计去解答的难题。
    这张木质的桌子桌面一侧放置著多层抽屉,内部由一个中央气室控制,当快速关闭任意一个抽屉,在气室的作用下另一个抽屉便会弹出来。而只有将其小心翼翼地推进,才可以紧锁抽屉门。若是烦躁地粗鲁对待,它会回击你重重的一弹。而当你用指尖轻推,它便又驯良地恢复原貌。面对如此有性格的家具,人与物品的互动也变得有趣,当然,前提是你不是个急性子。

 
    标准化生活灵感

 
    来自罗马尼亚的Dragos Motica Studio成立于2008年,主要致力于建筑、室内、产品以及平面设计,他们不久前推出了一件简单新颖的家具,名为A_Table,凭借这项设计他们赢得了2011年罗马尼亚家具制造协会颁发的家具设计奖。
我们可曾记得伏案工作台前苦思冥想、埋头苦干写学习报告或工作方案,面对无数的杂乱草稿,很想把它们扔向空中任其自由散落一地,A_Table便诞生自这个念头。A_Table的灵感来源是大小不一的纸张,其设计构思就是为了让桌子看起来是由从A1到A6各种标准化规格纸张凌乱拼凑而成。作品的主要材料为玻璃和白色可丽耐,利用数控技术切割成182x92厘米大小,纸张与纸张之间的空隙用玻璃填补,超出桌面的部分被折叠起来,立体空间感应运而生。面对这样的一张桌子,不知设计师们是否更有共鸣?

 
    一立方的心灵庇所

 
    毕业于波兰波兹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女设计师Anna Szczesna设计了一款形态随使用者的动作和姿势改变而变化的座椅“Need Some Help”。每张椅子均由9个立方体的海绵块组成,这种名为LazyFoam的材料曾在上世纪60年代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广泛使用在宇航员的座椅上,其可塑性强的特质使椅子能够根据所受压力随之调整自身造型,贴合使用者的身体移动,更可吸收热能,让使用者同时感受舒适与清凉。而其与一般的“豆袋椅”不同之处在于,当使用者离开椅子,它便会反弹恢复成原来的形状。
    说起这项设计的初衷,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体工学的功能需求,设计师更希望将其看作休憩的空间,让使用者排解压力,舒缓情绪。设计师将椅子放入新数字媒体的环境中,让使用者在音乐和视像的交映中放下一切烦扰,伸伸懒腰,蜷缩身体,让思绪在无边的世界里漫游。

 
    指尖上的幻彩流光

 
    小时候总是喜欢逗弄碰触式的台灯,看着灯光在手的按点下时暗时亮,仿佛自己已然掌握了一身魔法。澳大利亚设计师Flynn Talbot推出一款互动式灯具,没有开关,没有调光器,也没有遥控器,灯光随着用户指尖的拨动而变化出各色幻彩。
    FlynnTalbot毕业于西澳大利亚艺术学院的工业设计系,2007年他开设了个人工作室,专注于灯光装置设计。几年的经验沉淀和作品积累,让他在2010年获得了“新锐灯光设计师”的殊荣,同时他也将他的生活工作舞台搬到了柏林。
    这款名为X&Y的灯具取灵感于XY坐标轴,将LED装置隐藏在黄铜底座中,让手工吹制的半透明玻璃球体置于其上却并无任何电路连接,从上而下转动球体便会打开开关并调节亮度,当左右水平转动则会变化灯光色彩。极简的造型突显了灯光的色调更替,这不仅是对灯光颜色的探索,更给予用户自由选择灯光效果的空间,让用户都化身魔法师,用指尖幻变出流光溢彩。

推荐原创文章 / Original content